中國石油首季巨虧背后:產業結構不合理埋禍根
4月28日,中國石油(601857)、中國石化(600028)齊發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中國石油創上市以來最差開局,而中國石化凈利潤卻增長兩倍有余,這背后是中國石油化工行業長期以來積累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遭遇國際油價長期低位徘徊而出現的困境。
兩家公司一季度業績分化明顯,中國石油一季度凈利潤虧損137.86億元,這是公司自2000年在香港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一季度虧損;中國石化一季度凈利潤61.85億元,同比增長267.1%。
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的凈利潤都受到上游勘探及開發板塊虧損較大的影響。由于國際油氣價格低位運行,中國石油在勘探與生產業務上虧損202.68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利375.67億元;中國石化在勘探及開發板塊上也虧損了125.3億元。不過,得益于中下游煉油與化工等板塊走好的影響,中下游板塊業務占比較大的中國石化總體凈利潤大幅上升,煉油板塊同比扭虧為盈,實現經營收益134.4億元,化工板塊實現經營收益45.8億元,同比增加49.3%。其實,中國石油中下游板塊的業績也并不差,煉油與化工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46.51億元,同比扭虧增利197.16億元。
我國油氣行業上游勘探開采已跌入十多年來的低谷,受油氣價格長期低位運行的影響,目前利潤下滑嚴重。而在煉油化工方面,以原油及其副產品為原料的煉油化工受益較大,石油化工中下游業務利潤增長明顯。不過,由于我國煉化企業長期偏重大而全,產能過剩嚴重,缺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重生產計劃要求而忽視市場需求導向,難以保持長期競爭力與可持續的盈利性。
受到清潔能源的普及應用以及頁巖油的替代效應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短期大幅上漲的支撐力與空間十分有限,寄希望于油價上漲來緩解目前我國石油化工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對石油化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應該是全產業鏈的結構性變革。在上游勘探開采方面,改變高油價時代以量為主的生產思路,對儲量產量沒有增長潛力、投資回報率低、經營風險不可控的項目,要果斷處置,將上游勘探開發由上量轉向重質。而在中下游煉油化工方面,抓住目前煉化產業利潤尚可的大好時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升級先進產能,優化產業結構。 |